English

“历史性的改革”与“改革的历史”

1999-04-16 来源:光明日报 周一良 我有话说

《中国改革史》(漆侠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以下简称《改革史》)是一部别开生面、很有特色的专门性通史,读后很受教育。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不知发生过多少次改革,我认为除了极少数的改革,如王莽改制外,都是顺应历史潮流、推动历史发展的。但是,一般通史大多把这些改革湮没在历史事件之中,没有抽出来进行单独考察,因而难以看清它们的来龙去脉以及真正的作用。而这部约50万字的专著,既能放眼于“历史的改革”,又能聚焦于“改革的历史”。可以说,这是该书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该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谓“历史性的改革”,旨在强调改革是在一定的历史情境中发生的,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就拿《改革史》来说,所涉及的时间跨度漫漫数千年,历经几种不同的社会形态,每个时代的面貌差异很大,其改革也必然带有各自时代的不同特征。即使在同一种社会形态下,甚至同一个朝代,不同的改革事体所联系的具体历史情境也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每一改革事体都会有其不同的“个性”特征。只有具备开阔的历史视野,充分注意到改革事体与相关历史情境的联系,从全局的高度进行鸟瞰审视,才可能真正看清改革事体的全貌,了解其前因后果,才可能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认识本质,把握特征。对此,《改革史》一书中是有充分体现的。譬如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变法,与其间竞相争雄的局势紧密挂钩;写秦统一后的全面改革,首先着眼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确立,并以此为改革的前提条件;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改革,将其置于“大混乱和大变革”的宏观视野之下;写辽夏金元时期的改革,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的情势互为贯通;写晚清时期的近代化改革,则特别强调了内忧外患双重制约因素的作用,等等。这样就把不同时代的改革特点揭示得准确鲜明,整体上又颇具立体化的厚重感。在追寻历史发展轨迹融会贯通的同时,又指出各次改革的承上启下作用和阶段性历史意义。可以说,这部改革史把改革的整体性、阶段性都充分表达出来了,避免了就事论事所造成的视野上的拘囿和内容上的单薄。

所谓“改革的历史”,旨在强调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以改革为主导线索和中心内容的专门之史,而不是与改革相联系的“泛化”了的历史。这就需要在上述“历史的改革”的宏观视野下,把笔墨主要集中在“改革”的内容上,以所涉时限内的改革史事为“主料”,串接成一个有机整体,显现共性,揭示规律。在这一方面,《改革史》同样是把握得很好的。从篇幅上看,背景材料所占比重大大小于记述和评析改革史事本身者。有些背景性素材未必落于字面,但是作者做到了然于胸,在立意上起隐性指导作用。譬如,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经历着大激荡和大变革,历史背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本书紧紧扣住各国的改革变法来写,防止了枝蔓横生旁逸,淹没主干。再如,晚清时期,由于外国势力的侵入,中国社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局势空前复杂,而《改革史》也是紧紧扣住主题,抽绎出改革的内容集中写来。《改革史》在提纲挈领、突出重点方面也是颇具匠心的。《改革史》中着重写了诸如春秋战国和秦始皇统一后的改革,汉武帝、王莽、孝文帝、王安石、张居正等人的改革,以及晚清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改革等。这些,无疑都是改革历史长河中的洪波巨澜,包容着尤为丰富的历史蕴涵,说明作者在研究改革史方面有相当功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